网站导航

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主页 > 万向新闻资讯 > 行业资讯 >
【京津冀协同发展10周年】京投公司丨三地布局 遍地开花!推动首都轨道交通高质量发展
时间:2024-03-01 20:51 点击次数:195

  原标题:【京津冀协同发展10周年】京投公司丨三地布局 遍地开花!推动首都轨道交通高质量发展

  十年之变,硕果满园。十年来,京投公司牢记习总书记的嘱托,铸牢基石、开拓进取,全域布局、遍地开花,以实实在在的成绩,推动首都轨道交通高质量发展。

  绘就规划图,引领新发展。十年来,京投公司坚持规划先行,以城市总体规划和线网规划为依据,共组织编制三版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并于2015年、2019年、2023年先后取得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实现了北京地铁线公里的跨越。

  在规划引领下,北京轨道交通建设遵循“精心设计、精心施工”方针,紧扣“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理念,持续提升建设质量,紧抓施工进度与安全,全力完成每年投资建设和新线开通任务,不断织补、加密、优化线年初至今,北京轨道交通运营总里程从465公里增至836公里,十年增长371公里;车站由276座增至490座;运营线条;公共交通出行占比由42%增至60%左右;路网日均客运量由768万人次增至946万人次,最高日达1378万人次;11条线分钟(含)以内。轨道交通因其便捷、准时、快速等特点成为市民通勤的首选。

  十年来,北京轨道交通线网更趋合理,“城市跟着轨道走”效应显现。新开线路拉近了中心城与多点新城的距离,扩大了地铁服务半径,提高了出行效率,进一步推动了城市协调发展。伴随着线网规模扩大,十年间,由京投公司监管的轨道交通资产规模由3120亿元增至7049亿元,通过建立资产管理制度体系、标准体系、资产数据库,使轨道交通资产管理更加精细化、数智化。

  为保障大兴国际机场顺利通航,2019年7月、9月,机场重要配套工程大兴机场高速和大兴机场线先后开通,它们被称为“新国门第一路”和“新国门第一线”。

  大兴机场线公里,是目前我国运行速度最快的地铁,也是全行业第一条“准高铁、公交化”DTO全自动运营的市域快线。大兴机场线在建设管理、投融资模式方面创新103项技术专利,65项新工法,国产化率达98%,13项关键建设指标全部达到世界一流;2020年9月,在北京首次实现8编组和4编组列车混跑;2021年6月成功实现全自动运行系统(FAO)的全功能运转,同年7月实现有人值守的全自动运营(DTO)模式。同时,草桥站配备城市航站楼,列车首设商务车厢,车站实现语音购票等多项新服务,使“对标航空”成为大兴机场线的重要标签。

  大兴机场高速是大兴机场外围配套“五纵两横”立体交通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长27公里,双向8~10车道,设计速度100~120公里/小时。2016年,突破性地实现了当年设计方案批复、立项批复、初步设计批复、开工建设的“四个当年”任务目标,开创了近年北京市高速公路建设领域新纪录。建设期间,克服了建设工期极其紧张、交叉施工极其频繁、涉铁工程极其复杂、征地拆迁极其艰巨、电力迁改极其困难等挑战,确保了2019年7月1日顺利实现通车。高速开通运营以来,坚持“万无一失、一失万无”的工作标准和“新国门、馨高速、心服务”的运营宗旨,累计为17862万辆车次提供“畅、洁、绿、美、安”的出行环境。

  NO.03 国家级智慧城轨示范工程收官 实现从“跟跑”“并跑”到“领跑”的跨越

  京投公司以创新举措推动北京轨道交通高质量发展,加快落实科技引领转型发展战略。经过北京地铁亦庄线国产化CBTC系统示范工程、北京燕房线自主化FAO国家示范工程的建设,以北京轨道交通为代表的中国城轨从实现“自主化”的“跟跑”阶段,到“自动化”的“并跑”阶段,逐步向“智能化”“智慧化”的“领跑”阶段跨越式发展。

  为更好实现城市轨道交通线网的安全、高效、智慧、绿色网络化运行,2021年8月,京投公司牵头组织交控科技、装备集团、北京交通大学等十余家单位,共同承担了国家发改委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专项——“智慧城轨新一代智能列车运行系统及平台示范工程”。团队克服疫情影响,积极利用河北保定试车线资源,京津冀协同发力,先后完成核心装备的研发和线路测试工作,并在北京地铁11号线号线进行验证和示范应用后,于2023年10月获得北京市发改委批复通过验收。

  示范工程突破“虚拟编组”和“智能调度”两项关键技术,打造“智能列车一体化平台”和“工业互联网平台”核心平台,实现多项理念创新和技术突破,对城市轨道交通提升运营效率、保障运行安全、降低能源消耗等具有重要意义。与此同时,京投公司逐步探索出“政产学研用金”六位一体协同创新模式,为城市轨道交通的高质量发展问卷,给出“北京答案”和“北京模式”。

  燕房线的开通是我国城轨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事件。2017年12月30日,燕房线正式开通运营,是国家发改委确定的国内首条全自动运行示范线路,采用自主知识产权的全自动运行系统;标志着全自动运行系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工程取得阶段性进展,国内自主化全自动运行系统开启轨道交通新时代。

  燕房线月,线路全面实现列车最高等级全自动运行标准(GoA4)运营;2021年6月,成功实现无人值守的全自动运营(UTO)模式;同年12月,全面取消列车驾驶室,实现轨道交通行业从“有人”到“无人”的重要跨越。此后,大兴机场线实现有人值守的全自动运营(DTO)模式;首都主城区骨干线号线,持续做好全自动系统调试,为后续全自动运营做好准备。

  为向全国推广自主化全自动运行系统,京投公司以燕房线为依托,通过全自动咨询服务推动“北京模式”“北京标准”走出去。2021年,助力济南2号线号线一期和郑许市域铁路全自动运行线路开通,推动山东省和中原地区全自动运行线路零的突破。目前,全自动咨询项目已涵盖济南、郑州、厦门、西安、常州等6个城市;截至2023年底,技术成果带动全国约20个城市开通全自动运行线条。

  这十年,是北京市郊铁路高速发展的十年。十年前,北京仅有一条市郊铁路运营,也是全国首条市郊铁路S2线年以来,京投公司不断加强与铁路方合作,加快推进市域(郊)铁路投资建设,初步搭建北京市郊铁路主骨架,相继开通城市副中心线、怀柔-密云线条市郊铁路,新增运营里程291.7公里,有效串联中心城区、城市副中心和平原新城,廊道式发展效应初步显现。截至目前,北京市郊铁路运营线座,发展规模位居国内前列。此外,城市副中心线等通勤线路整体提升工程实现开工建设,通密线、京门线等线路前期研究工作压茬推进。

  2022年,北京市域铁路融合发展集团有限公司顺利组建,成为北京市域(郊)铁路规划、投资、建设、运营、资源利用主体,路市双方“坐在一条板凳上谋发展”,标志着路市合作迈入新阶段。同年,公司参与编制的《北京市域(郊)铁路功能布局规划(2020年-2035年)》获得市政府和国铁集团联合批复,是国内首个路市共同组织、共同编制、共同批复的超大城市市域层面轨道网络规划,对北京市域(郊)铁路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指导作用。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提出十年来,京投公司以“四网融合”为发力点,助力“轨道上的京津冀”建设取得丰硕成果。

  城际与干线铁路建设实现新突破。京唐城际、京滨城际、津兴城际等3条城际铁路相继建成通车,京唐城际运潮减河隧道工程进入盾构掘进阶段,城际铁路联络线一期进入建设冲刺期;京雄城际、京张高铁、京沈客专等3条干线铁路开通运营。至此,公司参与投资建设的6条干线铁路建设全部完成,京津冀“四轴、八放射”的铁路网络布局越织越密,京津雄核心区半小时通达、京津冀主要城市1小时至1.5小时交通圈基本形成。

  区域快线号线(平谷线)是北京首条跨省域轨道交通线路,也是国内首条集地铁快线、区域快线于一体的线路,建成后将实现从北三县最快9分钟通达城市副中心,32分钟到达CBD地区,极大增强北京对北三县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S6线一期工程是串联北京首都机场和大兴机场的区域快线,建成后将实现“双枢纽”1小时轨道直连,城市副中心与平原新城半小时通达,将来有望实现与城际铁路联络线互联互通。

  综合枢纽建设取得新成效。公司参与投资建设的清河火车站、北京朝阳站、北京丰台站等客运枢纽先后建成投用,北京市域内规划的8座铁路全国客运枢纽已有7座建设完成。正在建设的城市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作为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标志性工程,建成后将集成2条城际铁路、4条城市轨道交通、1条骨干铁路、1条市郊铁路,实现高效辐射“京津冀”、快速衔接“中心城”、便捷服务“副中心”,将成为“轨道上的京津冀”重要支点,北京也将迎来“八站两场”枢纽新格局。

  地铁票制变革见证市民出行演变。十年来,京投公司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满足乘客高品质出行需求为目标,在科技创新赋能上攻坚发力,持续推出多样化互联网票务服务产品,不断提升轨道交通票务服务水平,有力推动了北京轨道交通数字化转型。

  2017年12月,北京轨道交通全网开通二维码取票业务,正式吹响互联网票务服务发展的号角。2018年4月,全网开通亿通行App二维码刷码过闸乘车服务,北京轨道交通全面进入“刷码时代”。从2019年起,北京轨道交通逐步建立多样化的互联网票务服务体系,全网先后推出电子定期票、电子计次票、空轨联运票、电子单程票等票务服务产品;提供微信、支付宝、数字人民币等App进行非现金支付购票和充值;实现与上海、广州、天津、重庆、呼和浩特五城轨道交通二维码互联互通;开通北京公共交通“一码通乘”业务、亿通行NFC Pay和银联闪付刷卡过闸业务;支持使用二维码、银联闪付卡、人脸、掌纹等多种介质乘车。截至目前,北京轨道交通已支持18个APP刷码乘车,累计上线余项互联网票务服务,使用占比已达路网进站量的58%,最高单日达63.09%。

  互联网票务服务极大简化了乘客购票流程,提升了购票体验,有效解决了购票排队、实体卡丢失等问题,减轻了车站现场的运营组织压力,减少了车站实体票卡和资金使用量,为北京构建绿色、低碳的城市交通体系注入新活力。

  近年来,京投公司积极探索推动“轨道+土地”机制路径落地,高效集约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霍营综合交通枢纽、丽泽城市航站楼综合交通枢纽。目前三大枢纽项目有序推进高标准建设,全面落实“轨道交通引领城市发展格局”理念。

  副中心枢纽工程于2019年11月30日开工,按计划将于2024年底完成结构施工,2025年随京唐城际车站开通投入使用,建成后将是亚洲最大的地下综合交通枢纽。该工程是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落实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和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的标志性工程;一体化实施范围约61公顷,地下建筑规模约128万平方米,地上规划建筑规模约139万平方米,呈现出“地下枢纽地上城、上下高度融合”的总体格局,成为城市副中心活力中心。

  京投公司作为北京市轨道交通投资建设主体,依托自身职能,充分发挥在规划建设和资产运营管理方面的优势,以服务北京城市发展为目标,着力构建TOD生态圈。十年来,公司先后完成了郭公庄、平西府、五路、北安河、张家湾、东坝、新宫共7个车辆基地入市,盘活城市存量用地约169公顷,累计贡献利润16.16亿元,分摊轨道交通征拆资金73.66亿元,逐步引导形成“人随线走”、适度集中、配套完备、职住平衡的城市空间结构,打造集轨道交通场站、居住、办公、商业、公共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城市活力中心”。

  东坝北西区作为金盏国际合作服务区和第四使馆区重要的国际配套服务区,其棚户区改造项目是TOD片区开发的典型代表,目前已完成总建筑面积81.84万平方米回迁房建设并顺利入住,其余工程正在稳步推进;该项目为助推区域成为城轨融合、蓝绿交织、低碳智慧、幸福宜居的示范区奠定基础。张家湾项目是北京第一个以大型商业文旅配套为核心的新一代TOD示范项目,也是“城市副中心国际商业娱乐综合体”,轨道交通八通线线三轨交会,将建成“站城融合”新样板,实现市民生活与城市功能的无缝衔接。自持物业“京投港”品牌受到越来越多认可,具有“区域商业邻家范儿”、“高端商办大气范儿”、“白领一族青春范儿”的“京投港”项目成为近十年TOD标杆;轨道交通沿线万平米拓展至42万平米,遍及全市10个区,逐步形成商业、办公、住宅三大自持物业板块。

  十年来,轨道交通越来越多的场景让居民享受一站式居住、办公、购物、休闲、出行等服务,实现了由提供“单一的出行服务”向提供“综合性的生活场景”的重要转变。

  投资驱动,价值创造!京投公司投资业务蓬勃发展。十年间,公司累计投资额从29.47亿元增至493.54亿元,累计为京投公司贡献归母净利润约181.55亿元。京投控股、装备集团、京投科技、基石基金、新基建基金统筹协作,搭建起涵盖从早期、中期到成熟期的全生命周期投资体系。

  “两基金”是京投公司近年来完善投资体系的重要抓手。其中,基石基金发挥创投基金投“早”、投“新”优势,通过先期筛选、先期投资与先期孵化,提前卡位新兴赛道,提前布局优质项目,为北京轨道交通产业发展培育有生力量;基石基金自成立以来,品牌影响力逐渐增强,截至2023年底,旗下已有10家企业成功上市。新基建基金则利用母子基金多层次投资,吸引社会资本投资新基建产业,培育新型基础设施产业集群,聚焦轨道交通上下游产业,促进轨道交通等传统基建行业向数字化、智慧化及低碳化转型。

  作为投资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京投科技秉承聚焦现有业务、拓展智慧化新业务、布局高科技新版块的投资思路,通过投资并购、业务合作等方式投资多家参控股企业,完成在地铁生产系统、运营业务、维修维护、信息安全、互联网支付、轨交职业教育的产业布局。2023年,进一步聚焦智慧乘客信息服务、数据与集成服务以及智慧基础设施三大核心业务,持续提升市场竞争力和服务水平。

  为推动“投资+创新”转型,京投公司自2017年2月起重点布局装备制造板块。七年来,成立技术研究院,搭建产品设计研发平台;投资建设河北京车智能造车基地,实现生产制造能力;建设平西府修车基地,提升修车产能;筹备宋家庄城轨装备创新基地,推进轨道交通技术研发协同创新,逐步形成轨道交通造车、修车、研发和全生命周期维修服务四大业务板块格局。

  近年来,公司坚持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方向,成功研制多款绿色智能轨道交通车辆,创新成绩单频出。2021年4月,绍兴地铁1号线年杭州亚运会绍兴地铁保障“主力军”;2021年7月,北京冬奥支线首列车下线,该线是北京市第一条智慧轨道交通示范线月,越南首条城市轻轨项目车辆——越南河内“吉灵-河东”轻轨正式投入载客运营;2023年3月,自主研发的国内首列氢燃料混合动力铰接车下线;目前,自主研发的城市轨道交通第二代智能列车,可适应多种运营场景下平峰、高峰列车灵活编组;国内首个时速200公里等级市域D型动车组,可满足城市集群间1小时高速、便捷通勤需求。

  截至2023年底,已完成修造车3000余辆。目前已实现时速70至200公里14种车型的轨道交通车辆产品谱系全覆盖,占有北京75%的新造车和100%的厂修车市场,为助力首都轨道交通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建设信息和能源基础设施是服务城市发展、保障民生所需的重要领域。十年来,京投公司承担建设全市信息基础设施和地下综合管廊职责,提供信息与能源两条“地下生命线”。

  十年间,公司依托北信业务,以服务首都发展和满足党政军群等客户需要为导向,累计建设完成信息管道3300余公里,规模由十年前的3400余公里增至6700余公里,数量翻了一番;累计建设3500余公里光缆网络,初步形成覆盖城六区的“地面+轨道”光缆网布局;推动完成架空线入地、背街小巷梳理整治等一批关系国计民生的信息管道建设项目。在市政务服务中心,设有京投系统唯一一家服务窗口,为各类客户提供信息基础设施“一站式”办理服务,承担起为民服务的重要职能。

  同时,公司依托管廊业务先后完成世园会内外地下综合管廊、冬奥会地下综合管廊、新机场高速公路地下综合管廊、7号线东延万盛南街地下综合管廊等一批标志性项目,有效破解“马路拉链”、“空中蜘蛛网”、直埋管线“跑冒滴漏”等“城市病”,大幅提升首都城市韧性;首次探索成功的王府井随轨管廊建设模式,还被推广应用到7号线号线一期东坝段等多条新建轨道交通线路,一体化布局更合理,使城市景观更靓丽。近年来,综合管廊相继为大兴机场、世园会、环球影城、冬奥会等重大活动、重要区域提供能源保障,成为服务首都、服务民生的重要通道。

如果您有任何问题,请跟我们联系!

联系万向娱乐

Copyright © 2027 万向娱乐注册 TXT地图 HTML地图 XML地图